top of page
搜尋

單身族重投現實戀愛懷抱?

  • 作家相片: kmc6021
    kmc6021
  • 6月2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已更新:6月3日



圖片來源:Netflix 紀錄片 《Tinder詐騙王》網上圖片
圖片來源:Netflix 紀錄片 《Tinder詐騙王》網上圖片

疫情期間,交友軟體曾一度成為單身男女維繫情感的主要方式。無法面對面接觸的年代,繼 Tinder、Bumble後,CMB、HMD 等平台迅速崛起,為不少人帶來了雲端戀愛的機會。然而短短幾年後,這些平台所倚賴的「滑動配對」模式逐漸失去吸引力,「數位約會疲勞」(dating app burnout)一詞亦應運而生。

根據研究機構 Mintel 的數據顯示,2023 年只有四分之一的 18 至 34 歲女性仍有使用交友軟體,而男性則為一半。性別比例的懸殊,加上整體使用率下降,揭示這類平台不再如疫情初期般具吸引力。Bumble 調查更指出,近七成女性使用者坦言對交友軟體感到厭倦,並認為平台充斥著「彼此傷害」的互動模式,關係短暫、缺乏深度,甚至淪為情緒消耗的場所。


這種倦怠現象的背後,除了「選擇過剩」造成的心理疲勞,也與虛假資訊、曖昧訊息與配對質素參差不齊有關。過去交友軟體的魅力在於其便利性與速度感,令不少人期望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情感回報,但現實往往事與願違。英國交友平台 Badoo 早前亦調查發現,逾七成用戶對平台上的互動表示失望,認為內容空洞、回覆敷衍。


另一方面,平台上頻繁發生的詐騙案件亦削弱了公眾信任。「Tinder 詐騙王」(Tinder Swindler)事件讓不少人意識到,浪漫可能成為騙徒的工具,利用情感弱點誘騙金錢。美國有關部門指出,「Romance Scam」每年造成大量金錢損失,受害者往往是出於信任而忽視了風險。


交友軟體的熱度降溫,也反映在業界財務狀況上。Tinder 母公司 Match Group 股價持續走低,而 Bumble 等其他交友軟件的活躍用戶數亦有下滑。行業觀察認為,單純依賴配對數據與使用率的商業模式,未來難以為繼。用戶開始轉向更重視真誠互動、實體接觸的平台和方式,渴望回歸現實世界的戀愛經驗。


這種趨勢亦推動了線下配對活動的回流。包括快速約會、配對晚餐、小型聯誼聚會等活動,重新獲得都市單身族群青睞。這些活動強調「親身感受」與即時互動,無需過濾器與設定過的照片,只需直覺與交流,讓參加者更快掌握對方是否合拍。

值得留意的是,不只是三十歲以上的族群對實體戀愛有興趣,連向來擅長數碼生活的 Z 世代亦開始對交友軟體產生抗拒。根據青年研究機構 Savanta 的調查,九成以上 Z 世代受訪者認為線上配對令人沮喪,傾向追求現實中的自然發展。


當然,交友軟體並非全然負面。在疫情期間,它們確實曾為人帶來希望與連繫,甚至促成不少佳偶。但如今,使用者的期望有所轉變,對「真實」、「有溫度」的愛情重新抱有渴望,也希望建立能持久的關係,而不僅僅是片刻陪伴與即時回應。

在未來,數位平台與實體活動或許將不再對立,而是互補共生。但不論形式如何變化,戀愛的核心仍是「人」與「人」之間的真誠接觸。當平台過度商品化愛情,或許回歸現實世界,就是我們最需要的一場慢下來的革命。

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